新闻回放
2010年2月5日,沈阳晚报以《泔水油加工形成产业链 多少饭店成泔水油帮凶?》为题,报道了记者暗访的一处“泔水油”黑加工点免费给餐饮企业安装“油水分离器”,并非法回收、加工“泔水油”,被由公安、工商和环保部门组成的联合执法组一举查封的事情。报道中,一直关注非法“泔水油”的省政协委员回守烈在执法现场指出,政府应明确“泔水油”的主管部门,并加大监管力度。
3月26日下午,当回守烈委员再次来到被查封的“泔水油”黑窝点调研时,吃惊地发现黑窝点院内装油的油桶比上次查处时又多了不少。执法人员到场后,在黑窝点内还查出了部分餐饮企业销售“废油”时开出的收据和“炼油者”作记录的账本,账本上显示“炼油者”为购买“废油”,分两次付给一家标注为“绿洲”的酒店一共1万元。
A、顶风作案 “泔水油”油桶比从前更多
记者赶到现场时,东站工商所的执法人员和当地派出所的民警正在现场进行调查。记者看到,原本藏身于铁道旁的那个黑加工点院内多了很多废旧轮胎,如果不仔细查看,根本看不见院内还有几十个大油桶。执法人员称,经过清查,院内共有33个油桶,其中27个油桶内装着满桶的“泔水油”。
在黑加工点搭建的“加工车间”,记者见到脏兮兮的大金属槽内仍有一半没有加工完的“泔水”,上面漂浮的油腻物散发着一阵阵的臭气。正在现场履行监督职责的省政协委员回守烈指着金属槽内的“泔水”和炉膛内的炉灰对记者说:“现在的状况和上一次检查时明显不同,很明显是被查处后又有过生产加工,而且院内的油桶比上一次查处时又多了一倍,这很可能意味着这里生产加工‘泔水油’的量比上一次查处时又增加了!”
B、回避调查 加工者父亲自称“已停业”
在现场,执法人员并没有找到生产加工“泔水油”的人,但是却找到了自称“炼油者”父亲的一名老者。对于执法人员的再次“光顾”,老人有着很明显的抵触情绪。
他告诉执法人员,他们早已经停止了生产,20多个油桶里装的油是他们拆除了饭店的油水分离器后,剩下来的。执法人员问他:“既然不加工了,为什么还要存这些油?为什么有的油桶里的油明显被加工过?”那名老者没有回答执法人员第一个问题,而是反复强调他们加工过的油要比被查获的油还要清澈。当记者准备进一步询问“泔水油”的去向时,那名老者突然高声叫嚷道:“沈阳市有100多家加工的,为啥就查我们家啊?”
C、助纣为虐 餐饮企业卖废油年入万元
“为何执法部门已经查封取缔的黑加工点还敢继续非法加工呢?难道他们不怕再被处罚?”正在记者疑惑时,回守烈委员拿着一本账本来到记者面前。他告诉记者,账本上记录的内容也许能解释为什么这个黑加工点还敢“顶风作案”。记者在账本上看到,上面一共记录了3笔交易,“炼油者”作为付款方先后付给 “绿洲”1万元、“红高粱”2500元、“皇鑫”1200元,记录的付款时间为2009年10月末到2009年11月初,其中付给“绿洲”的1万元是11 月1日和11月10日分两次付的。
在账本内,记者还见到了几张盖着餐饮企业财会章或公章的收据,记者在一张盖着“沈阳市小土豆餐饮有限公司”公章的收据上看到,收款的项目为“油水分离废油费”,金额2500元,并标注着时间:2009年11月12日至2010年11月12日。回守烈委员称,之所以那家黑加工点会冒险继续加工“泔水油”,是因为他们已经把回收全年“泔水油”的钱交给了餐饮企业,如果不加工,将白白损失一大笔钱。对于那家标注为“绿洲”的酒店1年的“废油”能卖1万元,回守烈委员也有些吃惊,他没想到“废油”竟能这么值钱。他表示会督促执法部门利用账本和收据继续深究,查清是什么企业在非法对外销售“废油”,他认为餐饮企业的这种行为完全是“助纣为虐”!
D、持续关注 地下“黑链”为何屡禁不止?
在执法现场,记者采访了一直在行使监督职责的省政协委员回守烈和市政协委员陈秀庆。两位委员告诉记者,今年“两会”期间,他们就曾针对非法“废油”的回收、生产和销售提交过议案,他们和省人大代表刘生生等代表、委员们也一直关注着政府有关部门对于“泔水油”非法生产链条的查处。但令他们感到失望的是,虽然沈阳市政府早在2002年就曾出台了《沈阳市餐饮废物收集运输及处置管理规定》,但是这个《管理规定》却没有得到根本的落实,这也直接导致了沈阳市可能有100多家非法加工“泔水油”的窝点存在。
回守烈委员指出,要想彻底斩断非法“泔水油”的“地下黑链”,政府必须要明确指定或专门成立一个主管部门,主抓食品卫生安全。执法中,要清除掉各个执法部门之间不能交叉执法的“壁垒”,各执法部门之间应该开通“绿色通道”,协同作战。此外,执法部门不能只“查”不“处”,如果没有严厉的处罚,就不可能给不法分子造成足够的震慑,自然也没有办法彻底铲除危害市民身体健康的地下“毒链”。
3月28日,回守烈委员告诉记者,虽然工商部门又一次查封了那个黑加工点,但他和其他委员将对此事监督到底。对于那些非法销售餐饮垃圾的餐饮企业如何处罚,沈阳晚报对此也将继续予以关注。
|